大学退学应是一种双向选择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1-10】在中国,大学教育被视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,许多家庭倾尽全力支持子女考入理想的高校。然而,近年来,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,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。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,我国大学需要实行“宽进严出”或“严进严出”的政策,这不仅要求严格的学术标准,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。
南京林业大学最近的退学处理案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,这一现象背后,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大学在招生与学籍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。
退学处理的现实背景
南京林业大学在2022年秋季学期出台了《本科学生学业警示及帮扶办法(试行)》,并在随后的几次公告中陆续对49名学生进行了退学处理。这些学生因学业成绩不达标或“挂科”过多而被学校劝退。尽管这样的处理措施在其他国家的大学中并不罕见,但在我国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,社会普遍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“保险箱”,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文凭毕业;另一方面,我国缺乏保障被退学学生权益的制度安排,使得退学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成为了一件“天大的事”。
国际视角下的退学机制
相比之下,在美国,退学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基本制度。如果学生无法达到学校的培养要求,会被学校淘汰;同样,如果学生对大学或专业不满意,也可以自主选择退学。在美国,退学被视为一件正常的事情,大学的毕业率和新生留校率是评估大学质量的重要指标。这得益于美国的自主招生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。
学生被一所大学淘汰或主动退学后,可以选择申请其他大学继续学习,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持续双向选择。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双方的满意度,也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。
我国的现状与挑战
然而,我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。我国实行的是计划招生和计划培养制度,学校即使想实行“严出”培养模式,也会面临巨大的阻力。一名学生如果被学校退学,想要继续在国内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,就必须重新参加高考,即使是从北大、清华三年级退学也不例外。
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学生在面对退学时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出路问题,除非选择出国留学,否则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退学。
例如,2018年,辽宁省文科状元从香港大学休学,选择复读一年再考北京大学,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。这背后的根源在于我国缺乏自由转学制度,学生一旦被某所大学录取,几乎无法在中途更换学校或专业。这种僵化的制度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,也影响了大学的教育质量。
改革的方向与路径
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,我国高校必须认真对待退学问题,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建立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。同时,为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:
1. 完善招生制度:逐步推进自主招生制度,允许学生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,自主选择心仪的大学和专业。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,也有助于学校选拔到更适合的学生。
2. 建立自由转学制度:借鉴国际经验,建立灵活的转学机制,允许学生在不同高校之间自由流动。这样,即使学生在某所大学遇到困难,也可以选择转学到其他学校继续学习,而不必重新参加高考。
3. 加强学业支持体系: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学业支持体系,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。通过设立学业辅导中心、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,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,提高学业成绩。
4. 优化评价体系: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,注重过程评价而非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,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,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。
5. 增强社会认知: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普及,改变社会对退学的认知,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退学并非“天大的事”,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。这有助于减少社会对退学的误解和偏见,营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教育环境。
大学退学应成为一种双向选择机制,既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,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。通过改革招生与学籍管理制度,建立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,我国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,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。未来,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高校在这一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,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