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光下的闲人:苏轼与记承天寺夜游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4-05】
在中国文学史上,苏轼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。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,更是一个乐观旷达的生活家。他的文章、诗词和书画都堪称经典,而其中一篇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作品——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更是让人读来回味无穷。
这篇文章记录了苏轼在黄州被贬期间的一次夜游经历,短短几十字,却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、对友情的珍视以及面对挫折时的豁达态度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篇作品背后的故事,看看它为什么能打动人心,又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哪些启发。
一个失眠的夜晚,一场说走就走的散步
故事发生在元丰六年(公元1083年)十月十二日的晚上。这一天,苏轼正准备脱衣睡觉,忽然发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了房间。这美丽的景象让他顿时睡意全无,于是他干脆起身出门,决定出去散散步。
但问题来了:一个人赏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毕竟好景需要有人分享才更有意思。苏轼想到自己的朋友张怀民,于是直奔承天寺去找他。巧的是,张怀民也没睡,两人一拍即合,一起到庭院里漫步聊天。
这时候,他们抬头看天,低头看地,周围的一切都被月光照得清清楚楚。庭院里的景色仿佛变成了一片清澈的水塘,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地上,就像水中漂浮的藻荇一样摇曳生姿。这样的画面,既宁静又充满诗意,让人心旷神怡。
苏轼忍不住感慨:“哪一夜没有月亮?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?只不过,像我们这样能够悠闲自在欣赏这些美景的人太少了!”
“闲人”的自嘲,藏着怎样的苦闷?
乍一看,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似乎只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小品文,但实际上,它蕴含着苏轼复杂的情感。当时,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,被卷入政治斗争,最终遭到贬谪,流放到偏远的黄州。在那里,他失去了权力,也没有太多事情可做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闲人”。
然而,“闲人”二字并非简单的描述,而是带着几分自嘲和无奈。苏轼并不是真的甘于无所事事,他内心深处仍然渴望有所作为,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。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接受这种清冷孤独的生活状态。
这种矛盾心理,在文章最后一句体现得淋漓尽致: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表面上,这是在赞叹月色和竹柏之美,实际上却暗含一种叹息:世间虽有无数美好的事物,但真正懂得欣赏它们的人却寥寥无几。换句话说,苏轼觉得自己和张怀民这样的“闲人”,其实是社会边缘化的存在。
从失落到释然:苏轼的乐观哲学
尽管身处逆境,苏轼并没有沉溺于痛苦之中,而是选择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。这一点,正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。
在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,即使是在被贬谪的日子里,苏轼依然能够找到快乐的理由。比如,他会因为一抹月光而兴奋,会因为遇见知音而满足,甚至还能从普通的庭院景物中发现别样的美感。这种能力,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超越。
苏轼曾说过一句话:“人生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他认为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人都不能放弃追求幸福的权利。即便无法改变外部环境,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,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。
事实上,苏轼的一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。他在仕途上屡遭打击,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。无论是写诗作画,还是治理地方政务,他都全力以赴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他的乐观哲学告诉我们,即使生活再难,也总有值得珍惜的东西。
友情的力量:张怀民是谁?
在这篇文章中,除了苏轼本人,还有一个重要角色——张怀民。虽然关于张怀民的具体事迹史料记载不多,但从文中可以看出,他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朋友之一。
试想一下,如果那天晚上苏轼找不到张怀民,或者张怀民已经入睡不愿出门,那么这次夜游可能就不会发生。而正是因为有了张怀民的陪伴,苏轼才能尽情享受那个美妙的夜晚,并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。
由此可见,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。尤其是在低谷时期,有一个可以倾诉、可以分享的朋友,往往能帮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。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谊,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。
现代启示:如何做一个“闲人”?
如今,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很多人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,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好。相比之下,苏轼笔下的“闲人”显得格外珍贵。
当然,这里的“闲人”并不是指懒惰或无所事事,而是指一种内心的从容与淡定。真正的“闲人”,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,懂得用心感受自然和人际交往中的点滴乐趣。
举个例子,当你加班到深夜回家时,不妨抬头看看星空;当你周末宅在家里刷手机时,也可以试着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公园散步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其实都能让我们暂时摆脱压力,获得心灵的放松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学会像苏轼那样,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。或许我们无法避免挫折,但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它。正如苏轼所说: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”只要心中有阳光,哪怕风雨再大,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,却凝聚了苏轼的人生智慧和艺术才华。它不仅是一幅优美的月夜画卷,更是一首关于友情、哲思和生命意义的赞歌。
在这个喧嚣的时代,我们或许很难成为苏轼那样的“闲人”,但至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:比如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,如何珍惜身边的朋友,以及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。
下次当你感到疲惫或迷茫时,不妨学学苏轼,放下手头的工作,走出门去看看月亮吧。说不定,你也会像他一样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喜悦。